七旬老鸽友的三十四年信鸽情缘
来源:归巢 发布时间:2014-10-28 14:27
汪汪的狗叫声,引出一位脸色红润的主人。他叫任洪楠,今年69岁。
从1980年开始,任洪楠就开始养信鸽。三十四年来,他对待信鸽,像对待自家的孩子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:宁可自己饿着,也要让信鸽吃饱;开心时,找信鸽聊天;烦恼时,向信鸽倾诉……就这样,一直到现在,任洪楠老人在自己与信鸽间延续着一种他人难以完全参透的情缘。

从小与信鸽结缘
任洪楠老人的家在锦湖新村(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)。他家的楼顶上和楼下小楼阁里,搭建了几个不同大小的笼子。笼子里的信鸽颜色各异,机敏灵活。看到有客人来了,几只特别活泼的信鸽从笼子里拍翅而飞。
任洪楠回忆说,他小时候看见别人家养草鸽就特别羡慕,30多岁时买了几只不知道血统、品种的信鸽在家里养。为了养好信鸽,当时在原丹阳钢铁厂工作的他,埋头钻研遗传学,买来各种优良品种开始为鸽子配对。
“养信鸽,要把握‘种、养、训’三个环节。”谈起养信鸽的经验,任洪楠如数家珍:种,就是要选好优良品种,为信鸽做好繁殖优良品种的配对;养,就是平时对信鸽的精心饲养,玉米、高粱等信鸽最爱吃的粮食,一天喂两次,每天早晚各打扫一次卫生;训,就是坚持训练,趁天气好时,有针对性地对信鸽进行由近至远的定向方面的训练。”
信鸽争气他自豪
“等待信鸽飞回的时刻,自己其实十分紧张。”任洪楠老人说,每当看到信鸽回家时的身影,特别是看到信鸽飞回的一刹那,自己也会像个孩子似的。对他来说,这是最幸福的时刻,常常为此泪水闪烁,就如同他说的,“就像是看到了多年未见的亲人一般!”“投桃”之谋开“报李”之局,任洪楠老人养信鸽的知名度逐渐打响。而他也从当初的几只信鸽慢慢发展到了200多只。随着他养鸽的数量越来越多、品种越来越优良,周边地区的信鸽爱好者纷纷前来学习参观。1983年,市总工会牵头成立了丹阳市信鸽协会,任洪楠老人被推荐担任了市信鸽协会副会长。
与此同时,任洪楠的信鸽们也很“争气”,先后在多次大赛中得奖。令他最自豪的是,1987年,他的赛鸽在甘肃西宁举行的信鸽比赛中获得冠军;1990年,在迎亚运腾飞杯1000公里大赛上,他的信鸽获得市信鸽协会的冠军;2013年,在江苏五台山赛鸽中心名人大奖赛中,他的信鸽在5000多只赛鸽中脱颖而出,排在了前85位;2014年5月,在我市信鸽协会举办的1000公里比赛中,他的赛鸽又一次荣获冠军。
信鸽受伤他也疼
“放飞信鸽的这些年里,自己的不少信鸽因各种原因未飞回。”任洪楠老人说,这些都是他心里永远的痛。“每当放飞了信鸽,我便会多了一份期待和忧虑。”任洪楠老人说,放飞期间,他时常眺望着湛蓝的天空,吃不下饭、睡不好觉,眼中充满着深深的期盼,脑子里全是信鸽的影子。
他希望自己的信鸽能飞得最快最远,取得最高荣誉。然而路途艰险,信鸽们有的可能途中被凶残的老鹰捉去,有的可能被猎杀,有的可能迷失方向……“总之,并不是每一只信鸽都能回到自己的家,但大多数信鸽只要还剩一口气,都会以一种惊人的毅力坚持完成赛程。”任洪楠老人介绍,10多年前,他的信鸽参加了一次赛鸽比赛。按以往经验,他估计信鸽会于当天傍晚回到家,但不知为什么,却迟迟不见鸽子的身影,为此一直在院子里守候到深夜,终于看到自己的信鸽飞了回来。
“信鸽的腿受了轻伤,身上的羽毛也脱落了不少,用一双翅膀拼命扑腾着前进,不时发出‘咕咕’的哀叫声。”回忆起当时那令人震撼的场面,任洪楠老人流下了泪水,他明白信鸽一定是在回家的途中遭遇了劫难。“在放飞过程中不畏艰难,信鸽才能冲出重围、飞到终点,这也是我喜欢信鸽最主要的原因。”
情系信鸽永不移
“因各种原因,我从1993年起就不再担任市信鸽协会副会长了,但家里的信鸽一直养着。”任洪楠老人介绍,他1995年从原丹阳市钢铁厂内退下来后,至今无论是工作转换还是房子拆迁,他家里的信鸽仍保持着100多只的数量。
任洪楠老人没有打牌的习惯,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,都投入在了信鸽身上,而且完全将信鸽当作家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了。他说,就目前家里的120多只信鸽来说,单单买信鸽粮食、疾病防疫等基本的费用,一年下来,就要开支两万元左右。
“鸽子善良、坚强、执著,是人类的好朋友!”任洪楠老人说,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,是信鸽陪伴他度过的;在自己无聊的时候,也是信鸽为他带来精神慰藉。他说,自己不图别的,就希望能为信鸽业的良性发展出点力,让飞翔的信鸽装点天空。“这么多年来,信鸽已经是自己最好的伙伴!”

从1980年开始,任洪楠就开始养信鸽。三十四年来,他对待信鸽,像对待自家的孩子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:宁可自己饿着,也要让信鸽吃饱;开心时,找信鸽聊天;烦恼时,向信鸽倾诉……就这样,一直到现在,任洪楠老人在自己与信鸽间延续着一种他人难以完全参透的情缘。

从小与信鸽结缘
任洪楠老人的家在锦湖新村(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)。他家的楼顶上和楼下小楼阁里,搭建了几个不同大小的笼子。笼子里的信鸽颜色各异,机敏灵活。看到有客人来了,几只特别活泼的信鸽从笼子里拍翅而飞。
任洪楠回忆说,他小时候看见别人家养草鸽就特别羡慕,30多岁时买了几只不知道血统、品种的信鸽在家里养。为了养好信鸽,当时在原丹阳钢铁厂工作的他,埋头钻研遗传学,买来各种优良品种开始为鸽子配对。
“养信鸽,要把握‘种、养、训’三个环节。”谈起养信鸽的经验,任洪楠如数家珍:种,就是要选好优良品种,为信鸽做好繁殖优良品种的配对;养,就是平时对信鸽的精心饲养,玉米、高粱等信鸽最爱吃的粮食,一天喂两次,每天早晚各打扫一次卫生;训,就是坚持训练,趁天气好时,有针对性地对信鸽进行由近至远的定向方面的训练。”
信鸽争气他自豪
“等待信鸽飞回的时刻,自己其实十分紧张。”任洪楠老人说,每当看到信鸽回家时的身影,特别是看到信鸽飞回的一刹那,自己也会像个孩子似的。对他来说,这是最幸福的时刻,常常为此泪水闪烁,就如同他说的,“就像是看到了多年未见的亲人一般!”“投桃”之谋开“报李”之局,任洪楠老人养信鸽的知名度逐渐打响。而他也从当初的几只信鸽慢慢发展到了200多只。随着他养鸽的数量越来越多、品种越来越优良,周边地区的信鸽爱好者纷纷前来学习参观。1983年,市总工会牵头成立了丹阳市信鸽协会,任洪楠老人被推荐担任了市信鸽协会副会长。
与此同时,任洪楠的信鸽们也很“争气”,先后在多次大赛中得奖。令他最自豪的是,1987年,他的赛鸽在甘肃西宁举行的信鸽比赛中获得冠军;1990年,在迎亚运腾飞杯1000公里大赛上,他的信鸽获得市信鸽协会的冠军;2013年,在江苏五台山赛鸽中心名人大奖赛中,他的信鸽在5000多只赛鸽中脱颖而出,排在了前85位;2014年5月,在我市信鸽协会举办的1000公里比赛中,他的赛鸽又一次荣获冠军。
信鸽受伤他也疼
“放飞信鸽的这些年里,自己的不少信鸽因各种原因未飞回。”任洪楠老人说,这些都是他心里永远的痛。“每当放飞了信鸽,我便会多了一份期待和忧虑。”任洪楠老人说,放飞期间,他时常眺望着湛蓝的天空,吃不下饭、睡不好觉,眼中充满着深深的期盼,脑子里全是信鸽的影子。
他希望自己的信鸽能飞得最快最远,取得最高荣誉。然而路途艰险,信鸽们有的可能途中被凶残的老鹰捉去,有的可能被猎杀,有的可能迷失方向……“总之,并不是每一只信鸽都能回到自己的家,但大多数信鸽只要还剩一口气,都会以一种惊人的毅力坚持完成赛程。”任洪楠老人介绍,10多年前,他的信鸽参加了一次赛鸽比赛。按以往经验,他估计信鸽会于当天傍晚回到家,但不知为什么,却迟迟不见鸽子的身影,为此一直在院子里守候到深夜,终于看到自己的信鸽飞了回来。
“信鸽的腿受了轻伤,身上的羽毛也脱落了不少,用一双翅膀拼命扑腾着前进,不时发出‘咕咕’的哀叫声。”回忆起当时那令人震撼的场面,任洪楠老人流下了泪水,他明白信鸽一定是在回家的途中遭遇了劫难。“在放飞过程中不畏艰难,信鸽才能冲出重围、飞到终点,这也是我喜欢信鸽最主要的原因。”
情系信鸽永不移
“因各种原因,我从1993年起就不再担任市信鸽协会副会长了,但家里的信鸽一直养着。”任洪楠老人介绍,他1995年从原丹阳市钢铁厂内退下来后,至今无论是工作转换还是房子拆迁,他家里的信鸽仍保持着100多只的数量。
任洪楠老人没有打牌的习惯,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,都投入在了信鸽身上,而且完全将信鸽当作家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了。他说,就目前家里的120多只信鸽来说,单单买信鸽粮食、疾病防疫等基本的费用,一年下来,就要开支两万元左右。
“鸽子善良、坚强、执著,是人类的好朋友!”任洪楠老人说,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,是信鸽陪伴他度过的;在自己无聊的时候,也是信鸽为他带来精神慰藉。他说,自己不图别的,就希望能为信鸽业的良性发展出点力,让飞翔的信鸽装点天空。“这么多年来,信鸽已经是自己最好的伙伴!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