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 页 > 鸽界资讯 > 国内鸽界资讯

平原鸽子:期盼重展节会的翅膀

来源:归巢   发布时间:2014-05-26 11:54
    利用本地特产,结合举办节会,打响城市品牌,推助地方经济发展,这样的节会经济在中国异常火热。
    在平原县,鸽子节便是具备这样特点的展会。因为举办鸽子节,当地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鸽子得以走向全国,并带动了全县经济;也因为鸽子市场行情屡屡上演“过山车”,鸽子节曾一度停办,导致养殖户的热情受到打击。
    到了今天,平原鸽子名声依旧,但养殖规模已远不如从前。借助展会经济,重现往日辉煌,成为当地养鸽大户的愿望。
  平原人养鸽子,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
        平原人养鸽子,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

   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,在平原县恩城镇有一处大集,每逢集日,人头攒动,热闹非常。最初的恩城大集由两块组成,一块是出卖劳务的“人市”,另一块则是“鸟市”。在鸟市中,除了名贵鸟类之外,更多的是信鸽和各式观赏鸽等。除了固定的集日,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这一天,不少达官贵人、富豪子弟提着鸟笼、牵着宠狗前来大集玩耍,并有周边州县的爱好者前来助兴。
    后来,恩城大集“人市”渐渐消失,“鸟市”也只剩下了鸽子,而集市由每月的“三、八”、“二、七”、“一、六”变化了不知多少次,但每年正月初八的“鸽子会”没受丝毫影响,而且规模越来越大,远近闻名,并且持续至今。
    历史赋予了平原人养鸽的传统。在平原,很多普通家庭都喜欢在屋里养对鸽子,并且亲切得称之为“飞飞”。乡间的老人如此讲述养鸽的原因:家里养对鸽子,意味着全家平平安安,吉祥如意。除了美好的寓意,很多农村家庭把鸽子和牛同屋喂养,因为在屋内盘旋的鸽子能驱逐蚊蝇,而且鸽子的粪便是一种天然中药,牛吃了之后可以避免感冒和瘟疫。
    村村有“飞飞”栖宿,户户有“飞飞”倩影,是对平原养鸽最生动的描述。
  鸽子节让平原鸽子飞向全国
  进入上世纪90时代,一场节会的出现,让平原养鸽业达到了顶峰。
1992年,平原县委、县政府决定举办“中国平原鸽子节”,鸽子搭台,经济唱戏。为了办好这次节会,平原举全县之力,县领导班子带头为节会捐款筹资。为了营造声势,扩大影响,平原县将鸽子节的新闻发布会开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,吸引了海内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。
  当年10月25日,首届“中国平原鸽子节”在平原县体育场隆重开幕,来自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加拿大、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全国各地区的近千名客商前来参加,时任中顾委常委的陈锡联、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光英作为嘉宾出席,任继愈、邓友梅等本土名人也应邀回乡参会。
  回想起那一年的盛景,当时在县广播局劳动服务公司工作的徐胜远历历在目,“想起当时开幕式的场景,我永远都不能忘怀,在五星红旗下,数千海内外友人齐聚平原体育场,共同见证我们平原鸽子的风采。”
  借助节会,当年全县实现洽谈签约30多份,贸易额近2亿元,效应明显。此后,平原县又连续举办了五届“中国平原鸽子节”,以鸽为媒,广交四海宾朋,提高了平原的知名度,“鸽城”、“鸽乡”的美誉叫响海内外。
  为了鼓励更多家庭养鸽,政府还出台了惠民政策:鸽子节上只要拿出去展示的鸽子,政府都会给5元钱。在这种背景下,全县900多个村庄,村村有养鸽户,最多的可达全村总户数的80%,全县养鸽量从150万只猛增到上千万只,当地将鸽子养殖称之为“空中平原”工程。
  也正是从那个年代开始,徐胜远的身份发生了转变——1992年,劳动服务公司自建起养鸽厂,由于见多识广,他被委派全权负责,自此成为了一名养鸽人。
市场让鸽子养殖屡受打击
        “飞飞”不再是宠物,而成为百姓致富的工具。
  一对鸽子日食2两粮,月生一对雏,40天出窝,一对肉鸽价值15元至25元,种鸽价值八九十元。它居住不占地方,饲养不占工夫,富户能喂,穷户也能养,农民在茶余饭后就把鸽喂了,听着鸽叫,赏着鸽飞,就把钱挣了。
在上世纪90年代,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很多养鸽农户身上。但随着养鸽的人越来越多,市场行情也在慢慢发生变化,在徐胜远养鸽的22年中,已经经历了无数次“过山车”。
  1999年,是肉食鸽市场极为火爆的一年,看到市场行情好,养殖的人随之增多,等到来年,市场饱和度明显,前一年十多块钱的鸽子,五块钱都无人问津。
  徐胜远走出去,他到温州的肉食鸽市场进行考察。他发现,当地销售的主要是安徽、湖北一带的鸽子,质量参差不齐,远远比不上平原鸽子,却卖到了每只12元的价格。他花钱在当地市场租下了一间帐篷,专门用来销售平原鸽子,从平原县收好,然后汽车拉进温州市场,凭着过硬的质量,很快打出了市场。只要是徐胜远的货车一到,还没等卸完车,就能被客户抢完。
短短半年时间,徐胜远就解决了平原县的肉食鸽滞销问题。但是,随后到来的禽流感给平原养鸽业以沉重的打击。禽流感爆发后,很多市场不再销售鸽子,而且运输行业对鸽子运输严格控制,导致流通困难,平原鸽子再次面临难以出手困境。
  这样的市场行情严重打击到了养殖户的信心,很多人承受不了,不再大规模养殖鸽子。与此同时,平原县的鸽子节交易额、交易市场的规模也受到冲击,就此进入了断断续续举办阶段。
本土传统鸽子受到保护
  市场风雨之中,徐胜远的蓝天养鸽开发有限公司坚持了下来,并且越做越大,成为平原县养鸽行业的代表。
  走进他的鸽棚,观赏鸽、信鸽、肉食鸽一应俱全。在观赏鸽中,价格最高的一对近两万元,其中多是来自美国、欧洲的等地的进口鸽,“相比于国内鸽子,这些鸽子市场受欢迎程度比较高。”这些动辄上万元的鸽子不乏买主。徐胜远说,除了国内爱好者外,经常有新加坡、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客户坐着飞机,带着翻译,找到这个位于小县城处的养鸽场,高价挑选观赏鸽。
尽管如此,徐胜远的鸽棚中并非全是这些高价鸽。他精心保留了这样几个品种:四扇白、黑四扇、花膀、点子……这些以外形命名的鸽子,全部是平原县的本土传统观赏鸽,价格虽都在百元左右,却都享受着和高价鸽同样的待遇,对鸟一笼,定时喂养。
  养殖本土传统鸽子,徐胜远绝不是为了赚钱,“如果我都不保护这些鸽子,那别人肯定也难以保留。这些都是传统,不能失传……”
平原鸽子品牌复兴还在路上
  更让徐胜远纠结的,还是平原县养鸽的人越来越少。“除了市场因素外,国家的餐饮政策对于养鸽也有影响。”徐胜远说,高档场所对于肉食鸽消费量减少,也直接影响到了鸽子养殖。同时,随着农民搬进了楼房,居住环境的变化也导致养鸽变得不再现实。
  作为政协委员,为了平原县的养鸽业,他曾奔走呼告,也付之于行动。今年的4月26日,他自己掏钱,举办了一 场 鸽 子节,邀请全国客户前来参观,希望重塑平原鸽子的品牌。徐胜远相信,办节会还是推广平原鸽子的最好办法。他计划在今年中秋前后再举办一次,使得鸽子节一年三次,形成带动效应。
  但是,徐胜远也在正视一个现实,目前养殖鸽子缺乏国家政策支持,同样是养殖,很多农户更认同养猪或养鸡等。仅凭一己之力,让已成为“小众”产业的平原鸽子品牌实现复兴,现在也只能是一个愿望。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

插入表情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