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 页 > 各地鸽舍 > 鸽友感悟

从“幼儿教育”引发的思考

来源:归巢   发布时间:2015-09-08 11:24
要想进行任何教育,都得从小的时候进行教育。
近年来,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,对各类知识的渴求、对子女的教育都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。幼儿学校也是其中的一种,文化水平的提高,使家长们尝到了知识的甜头和好处,也品尝到了知识在这个时代的重要作用,从早期的胎教到学前教育,都想方设法用最科学的方式,选择最好的学校,对子女们进行全方位的教育。无论是胎教还是学前的幼教,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,都起到了重要作用。通过早期教育还出现许多“神童”、“奇才”等等,这些充分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。
从幼儿的早期教育使我得到了启发。由此,我想把对幼儿的早期教育的这种理念,引入到赛鸽的管理之中。
我们大家都知道鸽子从出生到成熟也就是几个月时间,其成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有性欲、知道配对或可以产蛋。要达到500公里放飞的年龄,平均也在6-7个月左右,甚至更长。年龄太小,放飞太远对幼鸽身体会产生不良的影响,有时候既使飞了较长的赛距,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不好。但实际上身体内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,对后期的发育和参赛都是不利的。假若说6个月鸽子成熟,那么我个人认为3个半月龄时就可以进行训练放飞了。这个年龄就好比人的幼儿时期。当然有人说3个月的鸽子相当于人年龄的18岁左右,不管怎么个比法,但从实际管理上来看,这个年龄段的幼鸽,应当接受科学的管理与训练。如果不注重这方面,可能会使幼鸽松散、懒惰,不愿飞翔,体质虚弱等。这样的鸽子到放飞前再进行集中训练,恐怕已经有些晚了,就是因为错过了最佳管理训练期。过去养鸽都是散棚管理,鸽子天天在外,经常外出打食,松松散散,没有紧张劲,放飞时经常是三五天、半个月,甚至一年半载才回来,真正快速归巢很少。老国血为啥被淘汰,原因不是老国血不好,是因为人为地管理不当造成老国血归巢速度平均下降。看到洋鸽短粗有力,宽胸厚背的,归巢又快,于是人们不加思索的把多年培养的适应性极强的好东西给连根除掉,很是惋惜呀。现如今还有好多人回忆说:当年养的老国血归巢率如何高、如何好、也很快。其实不怨鸽子怨人呀。人们没有意识到管理在养鸽当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,因为鸽子是人培养出来的!首先是人造就了鸽子,然后才是鸽子烘托了人。
说了这么多,那么怎样才能把对幼儿的早期教育理念引入到鸽子的管理中呢?我认为最基本的要从两方面入手。
第一、日常管理规范化。幼鸽22天左右就要脱离父母鸽喂养,使其早日学会独立生活。这对幼鸽是很有好处的。一个月后学会家飞,要尽量以自由的方式去管理,要多放少关。从换第一根主羽开始就要加强管理了,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对它们进行定时家飞,定时、定量饲喂的“三定”管理。例如每天早晚各自家飞一次。家飞时间自己选择决定,家飞时间也要循序渐进,由短到长,家飞后定量饲喂,也就是先飞后喂,且不可喂得太饱,始终让鸽子保持适当的饥饿感,水要新水,喂完即拿出来。不能让鸽棚内长期有水,因为水是鸽病传染的一条主要途径。动物的管理驯养都是从食物上开始的。假若你做到了“三定”管理,你将在很短的时间会收到“开门即飞”、“呼唤则回”的效果。这个方法主要是培养鸽子开笼就知道要飞,到家后迅速进棚或者听到呼唤立即进棚的良好习惯。这一个管理阶段要突出一个“饿”字,切记要掌握好“度”。根据棚内老幼比例,幼鸽体质状况等进行适度调节,完全由鸽主自己掌握。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,不要把饲料一次喂完,要分批饲喂,先多后少,看抢食速度慢了就可以停了,或者见许多鸽子去喝水就可以了。
第二、外出训放要提前。古语说:“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”。人在幼儿时期是人生得到熏陶染化的最佳阶段。在这个阶段人具有良好的“可塑性”。就是俗话说的:整啥样是啥样。而且在这个时期容易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较强的能力,因为这个时期内,求知欲特别强,学习能力特别好,而且记忆印象最深。我们通过细致观察会发现,幼鸽学飞能力是很强的,见到大群鸽子家飞,它们也跃跃欲试,当会飞的时候,就很快模仿那些成年鸽子的动作。勤师傅教出勤徒弟,懒师傅带出懒徒弟。在幼鸽学飞时,要把那些不爱飞的懒鸽子关起来,这样对幼鸽勤飞有帮助。三个月龄的幼鸽就应当进行外出训放,循序渐进,由近至远,短途训放。这个时候的鸽子身体发育也很快,特别是智力发育方面,但这个时候幼鸽最容易飞丢。因为体质好,飞起来没够,年龄小、智商低,对家的感觉不是十分灵敏。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培养训练它们的最佳时期,也就是相当于人的幼儿教育时期。外训的目的是启发幼鸽的智力,使它们处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,激发和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因素。感应家的方位,判断回家的方向,快速找到回家的方法。练得次数多了就轻车熟路,轻松快捷。鸽子不知道离家多远,所以训放不要考虑方向,东西南北都可以,鸽子只要学会找家的方法,无论放在那里,它都会找准方向,只不过离家越远感应能力较弱,修正方位的次数会较多罢了。鸽子归巢速度的快慢,主要是由感应家的方位能力的强弱和体能来决定,其它外界因素的干扰、影响是次要的。
幼鸽外训要讲究方法,不能盲目而行,例如要让幼鸽学会适应放飞笼内的环境,在笼内密度较大的情况下,幼鸽要练就稳若泰山,处世不惊的大将风度。初次外训还要找几只陪练的老运动员来带领。鸽群在空中盘旋时,它们之间自然会用它们的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,也起到师傅教徒弟的作用。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无论老鸽、幼鸽,外训都要经常化。这个经常化当然也要因人而宜,因时而宜,不可强求。鸽子的大脑以及所有动物的大脑都一样,都遵循“用进废退”的科学规律。经常用它就进化,就更聪明。例如复放的鸽子不训练直接参赛,归巢速度就比过去明显慢,甚至会飞失。原因就是找家的方法不熟练了,锻炼少了或被关死棚,体质差等等很多因素,总而言之就是不适应了。有人说:训放太早容易丢鸽,这话是不错,我这里强调一点,早放要注重方法,讲究科学,细心观察,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路子。如果外训方法科学,那么丢掉的鸽子是不值得心疼的,淘汰些劣质的鸽子它们早晚会被抛弃,既便暂时的不丢。
检验鸽子归巢能力的方法,不是群放而是单飞。这也是检验鸽子优劣的唯一方法和途径。那些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判断鸽子优劣的人,都是经验主义的代表。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可信的。地磁场在每公里距离上的差异是很微弱的,人类早已失去了这种感知的能力。而对于鸟类则不然,它们要靠这个能力来生存,失去了这个能力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浪者,单飞的距离多远才算得上合格呢?60-80公里的距离肯定是够的。这足以能够检验一只鸽子的归巢能力,当然距离越远不是越好吗?但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养鸽子如同养孩子,要用心呵护,科学管理,注重培养,要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,掌握一定的动物遗传学的知识,,不断改变和更新养鸽理念,在日常细微观察中有新的发现,研究和探索鸽子遗传的内在规律。用望子成龙的态度去期盼“望鸽得冠”吧!
以上是个人的观点,不合科学的地方,愿接受批评指正。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

插入表情

相关阅读